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南水北调,生态文明的当代杰作。
12月16日,北京普降中雪,部分地区大雪。今冬的第二次大范围降雪,缓解了人们对北京乃至华北地区冬季干旱的担忧,更加充分认识到水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事实上,截至2019年10月底,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位与2014年末南水北调水进京前相比已回升2.88米,地下水储量增加14.8亿方,多个干涸泉眼冒水,甘甜南水已经润泽北京城。
就在几天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迎来5周年纪念。众所周知,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国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干旱缺水对我国很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制约,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干旱频率加大,地下水得不到补充,进而加剧地下水超采,造成更为严峻的生态形势。要从根本上破解缺水的困局,除了大力节水和治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还必须加快推进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水利部相关人士介绍,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299.5亿立方米,受水区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个县区用上了南水北调水,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在北京,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73%来自丹江口水库;在天津,14个区的居民用水全部来自丹江口水库;在河北,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400万人告别高氟水、苦碱水……浩浩南水,奔流北上,不只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浇灌了经济命脉和民生命脉,也丰润了华北地区赖以维系的生态线,唤醒了北方的河流和大地。作为事关国计民生、贯通区域发展、推动生态文明的一项重大工程,南水北调以其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彪炳于中华民族史册,筑就了人类治水史上的中国丰碑。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遍布大量工程建设奇迹、技术创新奇迹,更是制度创新奇迹的生动体现。5年来全面通水的实践证明,南水北调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优势和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几代人擘画设计、接力奋斗;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形成共识;有效解决投资保障、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技术攻关等重大关键制约;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南水北调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和显著优势,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智慧、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南水北调的成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让南水北调更多更好地造福民族、造福人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决不能动摇的指挥棒。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是党和国家为南水北调工程确立的重大方针。我们必须加强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促进实现受水区与水源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我们必须构筑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深化水质保护,强抓节约用水,确保水质持续向好,确保生态文明效益持续显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全面加快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水资源总体格局,持续提高水资源支撑、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能力,一定能为确保国家水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可添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