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读下文>>>2019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隐性主旨”的敲门砖:行文脉络
在行测中,片段阅读一直是言语的重要阵地,所以有“拿阅读者,拿言语天下”的说法。在备考主旨观点类的题目的过程中,很多考生发现自己选的答案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但是我们的正确答案却不如考生意,反而可能是我们文段中没有体现的。这类题目就是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隐性主旨类的题目,考生对这类题目往往比较头疼,要想做好这类题目,仍然要把握好行文脉络,它是这类题目的“敲门砖”,经过对真题的剖析和总结,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种:
1、事实阐述——指出问题
这类文段会在文中阐述具体事实,随后笔锋一转,会提出一个问题,作者想要表达的还是去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具体应用一下:
【例题】世界烹饪的三大风味体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文化项目已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入选世界非遗名录。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关于申遗工作,世界各国都是举国家之力来做。在国内,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工作基本靠政府推动,但美食申遗现在多由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在推动,而仅靠协会自身的资金、能力、难度很大。
这段文字意在暗示:
A.中国的饮食文化没有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B.其他国家申遗工作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
C.政府部门应尽早地积极推动中餐申遗工作
D.美食申遗未能成功是因为误读了评选标准
【答案】C。解析:文段第一句话说明世界烹饪三大体系中法餐和土耳其的美食项目先后入选世界非遗目录;第二句话说明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没有入选是一大憾事;第三句话说明申遗工作别国都是举国家之力做;第四句话点明我们国家美食申遗存在的问题——不是靠政府而是靠行业协会和民间组织,难度很大。因此主旨应该是解决该问题,美食的申遗也要依靠政府推动,即C项。
2、提出问题——危害分析
这类文段首先会提出一个问题,通常是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些不太好的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进而分析这种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主旨通常是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下面我们仍旧通过一道题目来应用一下:
【例题】自明清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B.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C.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D.“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答案】C。解析:通过问法可以判断该题为主旨观点题。首句指出因《三国演义》的流传,人们对国史最熟悉的部分是三国,进而指出《三国演义》内容上有传说和野史素材,有虚构成分。第三句指出受众误将《三国演义》当做信史,感到“惑乱”的问题,第四句进行分析,指出原因在于信史和史传文学的矛盾性,尾句强调以“文”代“史”产生的危害——导致“惑乱”。本文的行文脉络是:指出问题——危害分析。主旨应该是针对该问题提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应以“文”代“史”,即C项。
隐性主旨是片段阅读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近几年考查的频率越来越高,要想提高这类题目的准确率,还需要从分析行文脉络入手,学会概括句意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绕过迷惑选项,找到真正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