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申论热点:莫让极端天气导致极端灾害

2013-06-10 云南公务员考试网

  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极端天气频频出现,应对措施也要化被动为主动,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


  北京“7·21”暴雨的善后还在继续,台风“韦森特”已登陆广东带来狂风骤雨,三峡水库也迎来最大洪峰……随着各地雨情、汛情、灾情的不断发生,人们也在追问:当极端天气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降临,我们是否具备了抵御“极端”的能力?


  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异常,极端天气频生。老天爷不循常理出牌的“坏脾气”,大有演变成常态之势。北京等地的特大暴雨提醒我们,“几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离我们不遥远。而过去几年,从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到川渝高温酷暑,从超强台风“桑美”到西南地区连续数年干旱,也一再显示: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会阻止极端天气发生,相反,人类活动还可能如双刃剑般加剧致灾程度——尤其是当预防与应急能力本身存在短板甚至漏洞时。


  以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为例,据调查,当前我国七成以上城市排水系统只能抵御一年一遇的洪水。别说难抵五十年一遇的大雨,恐怕碰到“五年一遇”都得漏洞百出。我们面临的挑战,既是“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亟须重新审视防灾标准、全面提升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更是“提速”——要与极端天气赛跑,让修补短板的行动快些更快些。


  事实上,这种“提高”与“提速”完全可以实现。气象监测及预报水平的提高,极端灾害性天气的踪迹大多能提前捕捉,关键是如何打通紧急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气象台、地震局或相关部门的预警信息,能够借助电视、电台、网络、显示屏、手机等信息发布渠道,“精确制导”地及时发送到民众手中,并有效成为大家防范应急的行动指南,那么,即使短期还无法使每条街道排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即使一下子做不到每栋校舍都能抗击8级地震,“打不过就逃”的防灾减灾法则,仍能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就在6月28日,四川宁南发生了一场特大泥石流灾害,镇政府提前一天给相关地区的人员发出了预警短信,然而,白鹤滩水电站施工人员收到了却当成垃圾短信随手删掉,错失了转移良机,导致40人遇难、失踪。如果,当地政府不仅仅是发出了预警而且还能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信息生效;如果,水电站建设者们能多一些防灾减灾意识,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国际气象防灾减灾发展的新趋势也告诉我们,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防御能力,更要重视长远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树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理念。也因此,面对极端天气,我们既不可心存侥幸,也不能借口托辞,更不能用“抗灾中的坚强”掩盖“防灾中的脆弱”。极端天气渐有常态化的倾向,对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也是对其发展观念和执政能力的一次大考。唯有变被动抵御为主动防范,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合力,以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式来应对,才能避免“极端天气”酿成“极端灾害”。

分享到

切换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