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行测指导:言语理解七类常见病句类型

2013-06-07 云南公务员考试网

  语句表达是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见题型之一,主要包括病句判断、歧义句辨析两类题型,旨在考查考生对词语的准确表达、语句结构的合理安排、语气语调的理解等,因此对考生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考生对语言的理解达到很高的水平。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语句表达题的几种常见病句类型如下:


  (一)用词不当


  例:


  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如:


  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


  “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1)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3)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如: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北京”是“季节”,主宾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


  (1)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①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②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2)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①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②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3)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4)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如:


  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谓语“成为”,宾语残缺。应在最后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成分赘余


  (1)主语有多余成分;(2)谓语有多余成分;(3)宾语有多余成分;(4)定语多余;(5)状语多余;(6)补语多余。


  例: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


  “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


  (五)结构混乱


  (1)词序不当。有几种情况:①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②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③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④多层定语语序不当;⑤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如:


  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封建帝王的被阉割过的奴仆。


  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没着落,交代不清。


  (2)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①两种说法混杂;②前后牵连。如:


  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拨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


  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使句子表达明确。


  (3)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如: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4)层次不清。如:


  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六)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如:


  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他终于取得了胜利。


  “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2)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3)歧义句。例如:


  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


  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


  (七)不合逻辑


  (1)强拉因果。如:


  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


  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可能不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


  (2)自相矛盾。如: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3)概念误用。如:


  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


  文学作品与语言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4)主客倒置。如:


  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


  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5)否定不当。如:


  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该句应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6)前后失衡,缺乏照应。如:


  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


  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这一个结果,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

 

 

   

行测更多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可参看2013年公务员考试技巧手册

分享到

切换频道